秋风宝剑孤臣泪
“秋风宝剑孤臣泪”这句诗传说出于李鸿章去世时的自挽诗,然而寻遍网络,似乎也找不到确切的出处。不过究竟是李鸿章什么时候所做并不重要,因为这对于本句诗的悲剧色彩影响并不大,它事实上不仅代表了李鸿章个人的悲剧人生,更代表了晚清时期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落寞心态。
1901年,李鸿章再次回到京城,与他上一次离开京城时不同,京城的冬季已经寒彻骨髓,无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的搜身之耻还是八国联军占领皇宫的耀武扬威,都让这个年过八十的老人悲从心来。此时,时代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碾过了仁义道德构筑的干橹长城,碾过了清流名儒的勾勒的天朝上国,所能适应环境的仅剩下了冒险、开拓、威权和机械。
李鸿章从不是一个闭眼看世界的人,他的身边充斥着开眼看世界的色彩: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他的幕僚是洋务奇才盛宣怀,他的儿子是中国驻德国公使,就连他的敌人也是构建福州船政局的大人物——左宗棠。在这些人中,他了解世界的程度最为开阔。或许在纽约街头行走的时候,他就已经被美国的工业制造水平所折服;或许当他在德国阳台同俾斯麦谈天的时候就已经被普鲁士的军事素质所震撼;或许当他在横滨港口颤巍巍的走过木板时,就已经被日本的造船业崛起而忧愤。然而,无论是折服或者震撼,无论是震撼或者是忧愤;这些都不会让一个历经风霜的老人恐惧。所以,当他回国后,仍能对国事发表见解,仍能对在海外的维新人士加以维护和暗中帮助。
然而,发生于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丑年的签订条约彻底打破了这个老人所剩不多的希望。一个国家的元首通过赌气和过家家的方式向西方十一个国家宣战,而这个国家赖以发动战争的军队竟然用粪便作为武器,用魔术作为训练!如此国家,如何国家!在无奈之中,李鸿章不断呕血,又开始同刘坤一、袁世凯、张之洞执行东南互保条约,江南地区未受其害,而他自己却深知,虽然民众没有受到危害,但是历史上的耻辱柱,他又被钉上了一次。战争开始后,北京迅速沦陷,大声疾呼要爱国的贼人们抱头鼠窜,慈禧的抵抗意志仅仅局限到逃跑和投降而已!
国人的举动尚不是致命的毒药,自己的悲剧才是彻底的潘多拉魔盒。李鸿章在出使俄国时签署的中俄密约没有成为保护伞,反而成为俄国侵占中国东北的优秀借口。《辛丑条约》签订之时,俄人步步逼我,而我只能步步退让以求缓和。君所吃的毒药没有让自己痛苦,国家却因此遭逢大变!假设李鸿章不了解世界大势,或许不会有什么烦恼,然而他在国内是了解国际大事的能臣,有偏偏办错了大事,其内心凭空增多的自责会有多少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的这句名言可谓儒家经典,既然错事已经铸就,那么最后让影响变少的举动也只能由李鸿章来承担了。《马关条约》墨迹未干,《辛丑条约》便迎头赶来,两件最著名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一个当时最有责任感的爱国者的名字,这抑或讽刺?抑或天意?君不知之,孰能知之!
李鸿章逝世之后,梁启超有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任公此言,可与千万言相当了!文革时期,李鸿章墓被爱国者们挖开,李鸿章与夫人尸骨系于拖拉机之后,摇曳数里,散落无处,倒也能对得起这“卖国贼”的大帽子。“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关注的不应是孤臣,他已经将一生的努力付诸实践,那么该流泪的应该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