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道歉,少些推脱
西方国家总是对中国官员有一些莫名的印象:办事多,心眼多,借口多。平心而论,我国的干部施政能力在全世界可谓之能力不错,然而正是由于借口太多,顾忌太多,才造成官员人人逃避责任,人人无能的假象。
日前,邢台地区突降暴雨,导致人民群众收到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天灾人祸面前,邢台地区的市领导班子在接受媒体质询时破天荒地的鞠躬认错,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这种鞠躬,就其本质来说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官本位思想。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一直强调官员是高高在上的父亲,民众是匍匐在下的孩子,父亲无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论是表扬还是鼓励,无论是苛责还是大骂,孩子都只有乖乖听从的份。然而在这次鞠躬道歉之中,官员们从本质上来说却真真正正的有了一点公仆的样子。
态度虽然好,如何延续并发扬下去却是很难。就笔者看来,想做到道歉并能够根据这个造成更好的效果,至少要求政府和官员们做到以下的几点:首先,放低姿态。古语有云“月盈而缺,水满则溢”,只有在本质上放低姿态,用公仆的心态进行工作,才能为百姓办好每一件事。其次,重视程序。道歉应服务于百姓,但这些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重视每一个施政程序,确保每一个程序都在法律和人民的监督下完成,才有可能避免错误迎来人民真正的表扬和内心的欢迎。最后,敢于问责,道歉并非是终点,即使道歉的再诚恳,也应该找到一个孰对孰错,也应该还民众一个公道。诸葛亮用人不当而有街亭之失,无论如何表示道歉都是不足以答复川中父老,究其责任,只能挥泪斩马谡来还国人以交待,道歉真正的意义正是在于此处。
古语有云“知耻而后勇”。只有知道错误,分析错误,了解错误,才能敢于面对错误,只有敢于面对错误才能改正错误。无论是什么困难,在一个敢于道歉、善于反省同时又勇于纠错的民族面前,都将成为过去。(对邢台事件本身与本文观点无关)